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广东将对高寒山区30万人实行搬迁安置

  ◎高寒山区移民最难的并不是搬迁本身,最难的是移民思想的转变及其社会关系的重构

  ◎如果移民后生活水平下降,就容易激化矛盾,轻则出现“回流”,重则成为新的“历史包袱”

  ◎连南积极探索“后双到”机制,本质就是做好扶贫后续服务,让贫困移民稳得住富得起

  移民搬迁尤其是高寒山区贫困移民搬迁是世界性难题,鲜有成功模式可循。

  鉴于严峻的贫困形势,广东省决定从今年起至2015年,投入大量资金对居住在高寒山区等“两不具备”的3000个自然村6万户30万群众实行搬迁安置。

  作为“双到”扶贫的发源地,不愿再忍受贫穷的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最早认准了“只有搬出大山,才能彻底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的可能。但搬迁安置后,如何让移民稳得住富得起,真正走出大山,对连南是一个考验。

  连南最早体会到移民搬迁的不易,该县总结了过去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吃过的苦头,提出并实施贫困移民“后双到”机制,包括内涵全面的十大实施细则。

  专家们考察分析后认为,连南“后双到”机制对广东乃至全国新的历史时期实施扶贫具有典型样本意义。

  穿鞋进厂 VS 赤脚下田

  有效的搬迁扶贫不是掏钱就可以的,更不是拔苗助长。如果搬迁后找不到工作,移了也是白移

  靠山吃山的村民,离开山林之后能否在县城找到工作?翻倍的水电费等生活费用如何维持?如果田地丢荒,又找不到工作,今后怎么办?即将告别山林,兴奋之余,村民开始担心。

  南方日报记者在连南县三江镇泥楼自然村走访的十多户准移民户中,村民们对于今后在县城找到工作均表示担忧,几乎所有村民都表示,搬下来之后还要回到山里砍树干活。“听说以后山里的房子都要拆掉,那我们就临时搭个棚,冬天夏天在山里砍树,春天秋天回镇里。”

  教训是深刻的,在以往的移民中,瑶族移民搬迁之后,房屋条件虽然比老家好,有些移民还是不得不回原居住地干活,出现了“回流”现象。

  “如果每天坐公车来回,一天花16块钱,挣的那60块钱就没剩多少了。”不会开摩托车的唐金水说,“住到镇上去,水电费高了,要烧煤气,要是找不到工,哪里付得起(这些钱)?”

  对于移民能否在城里找到工作的问题,连南县委书记崔建军告诉南方日报记者,“只要他们愿意做工,都没问题,我们的工厂基本都招不满。”

  崔建军透露,在搬迁计划设计之初,最为关心的也是移民搬出去如何找到工作的问题。连南移民“后双到”服务配套政策的第一大政策,就是制定了高寒山区移民培训就业服务实施细则。

  从大古坳村搬到县城移民新村的唐马七四尔此前就参加过瑶族剌绣的培训,近期还打算去参加电脑培训,想通过电脑熟悉外面的世界,现在每天都会看电视。

  就业技能培训是“菜单式”的,重点开设计算机操作员、电工、瑶族剌绣、保安员、商品营业员、电动车缝工、美发师、餐厅服务员、电焊工、创业培训等工种培训班。

  更为关键的是,这份细则明确将高寒山区移民纳入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并收集一些适合高寒山区移民的岗位,送到急需就业的移民手中,使他们尽快走上就业岗位。

  在已经搬迁的移民中,有的在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基地、民族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广东瑶绣产业基地和移民就业工厂里当工人,有的申请小额借贷和高寒山区移民生产发展互助基金,发展高山有机食品种植、特色养殖等农业项目,还有的从事第三产业。

  精神移民 VS 物质移民

  搬迁常常导致迁移者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变,而角色转变的成功与否,也就标志着移民工程的成功与否

  到大古坳小学已是下午4:30,孩子们正在排队放学。学生们走山路上学,最远的要走四五公里,为安全起见,学校特地将放学时间提前。

  学校最显眼的是进门的大红牌,上面写着“学好普通话是走出大山的第一步!”这是2007年省委书记汪洋在大古坳村对孩子们说的话。当时,孩子们还不能用普通话顺利交流。

  大古坳小学已有50多年历史,40岁的校长房志德已经在这里工作20年,在教师告示栏上,房志德的感言是:“爱拼才会赢。”这个学校有9名老师,开设了从学前班到小学六年级的课程。这学期学校有114个学生,比上学期少了18人。除了7个学生考上县里的民族小学,其他生源均因为搬迁而流失。

  长期积累的移民搬迁经验让连南县的决策者们意识到,首先必须先让山区群众意识到搬迁对他们下一代的好处,群众才能真正下决心安稳搬迁下来。

  “及时、足额提供移民子女在县城中小学校就读的学位”成为连南“后双到”服务配套政策之四《连南移民子女就学实施办法》最为重要的原则。

  县民族小学、县顺德小学、县民族初级中学均为连南县最好的学校,也被要求拿出足够的学位提供给移民子女。更为重要的是,移民的孩子并不需要额外交更多的费用。

  大古坳村移民唐马七四尔家的两个孩子唐家梅、唐家辉均在这些学校读书,成绩也比以前好了很多,从过去的80多分提高到了90多分。此事让唐马七四尔特别高兴。“以前在山上,下雨天孩子走山路,裤腿全湿了。现在环境好了,丈夫还可以每天准时送孩子去上学。”

  唐马七四尔家的故事让更多犹豫的贫困群众坚定了搬家的决心,毕竟大家最为关心的都是下一代是否能有前途的问题。

  让移民们真正从精神上实现移民的还有户口迁移、最低生活保障、普惠制社保、干部与移民结对、小额信贷、产品销售、互助资金等政策。

  记者仔细阅读发现,这些政策就像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心理学家,参透了高寒山区移民的犹豫心理,并通过唐马七四尔这样的榜样让大家认识到,还是搬出来划算。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考察连南的“后双到”机制后认为,以前扶贫不成功的关键在于没有将贫困群众纳入到“产业链”中来:移民之后,最关键是要让村民进入市场体系,进入产业链,在产业链中推动资金流的流动。

  他认为,这条“产业链”包括各方面的力量,“责任到人”的“人”,不仅仅是帮扶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是产业链中其他方面的人。

  “高寒山区搬迁不仅是一个移民过程,更是一个社会建设的过程。”崔建军透露,搬下来的移民,要跟政府签协议,一定要接受政府的免费培训,主要内容是下山之后基本生活常识的培训,例如,现在过马路有红绿灯,要到市场上去买菜,生活成本增加了,这些要有思想准备。

  唐马七四尔告诉记者,与过去在山上完全不同,现在他们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在当地的中草药基地做8个小时的工,不用很大的体力消耗。和在山上收割稻谷和采摘花生时挑100多斤的重担相比,轻松多了。

  “如果在山上的话,要照顾小孩,每年一家只能赚到三四千元。现在两个小孩都在县城读书,自己安心在种植基地种中草药,收入很稳定,夫妻一年能领到4万块,舒服多了。”

  金融扶贫则帮助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启动“资金难”的问题。连南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成立农户自立服务社。记者了解到,已有7户大古坳村移民申请了小额贷款发展产业,而全县已经有60户移民拿到了贷款,共140多万元。

  政府转型 VS “后双到”

  只有实现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真正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大山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连南县颁布的每一项“后双到”服务配套政策文件上,都有相关办事人员的办公电话甚至是手机号码,还有详细的办理流程表格指示,以方便移民联系办理。

  “我们可是细节决定成败!”首先转变的就是县委书记崔建军。

  仍住在大古坳村的唐四公一尔有三个小孩,最小的读六年级,大女儿25岁,已在县城打工五六年,她还要照顾80多岁的家婆。大女儿说,为了弟弟妹妹,一定要搬下去。女儿已经为家里搬迁筹了1万多块钱,鼓励母亲买县城的安居房,筹集资金还有困难。知道这个问题后,崔建军建议她过几天到办公室讨论存在的困难,商量贷款计划。

  据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崔建军经常会告诉移民户,在生产生活上遇到各种困难,可以直接去办公室找他。事实上,确实也有不少移民户直接去崔建军的办公室。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村民都和崔建军熟悉,不仅热情地打招呼,甚至还邀请他到家里喝酒。对这些村民的家庭和收入状况,随便记者问起哪个村民,崔建军都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学习“双到”扶贫结对子经验,连南所有贫困移民都有机关干部与之结对子,目的是大大缩短移民下山后融入新环境的时间。

  连南县扶贫办主任黄火兴结对子的对象是从大掌村移民的唐买机六,搬下来之前在山里砍树为生。由黄火兴帮忙联系,唐买机六也在县里的中草药种植基地找到工作。唐买机六有两个孩子,一个技校刚毕业,另一个打算参加企业招工考试,黄火兴也正忙着帮助联系工作。

  去年春节,黄火兴到唐买机六家拜年,并邀请唐买机六去他家做客。唐买机六带着一只鸡去拜访,惊讶地发现黄火兴的房子竟然比不上自己的新房。

  首期搬进县城移民新村的有十几户来自大古坳村。盘秋芳是其中之一。盘秋芳和丈夫花了7万元钱买了一套约100平方米的房子,再花1万多块钱装修。现在,丈夫在外打工,盘秋芳在家带小孩,开了个小卖部,卖零食,每个月有500—600元钱收入。

  据了解,连南县实行“结对子”、“一对一”的干部与村民对接联系,到目前为止,落实了53户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解决了移民子女55人的就学问题。

  连南还以县为单位组建了扶贫孵化中心,为帮扶单位迅速进入角色提供了服务平台,在较短时间内了解当地情况、摸清帮扶对象情况,有的放矢,降低了决策成本。

  颇有意味的是,抓党建成为连南抓好“后双到”工作、促进政府转型的重要工具。据崔建军介绍,连南通过成立党务中心,落实对群众的服务、解惑、关爱、扶持,使党组织成为培训农民、扶贫农民、致富农民的堡垒。

  说起来有些虚,在专家看来却起到了效果。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首席技术顾问艾哈麦德·萨乎丁博士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实践中,很多贫困户由于没有资产,无法抵押,导致无法贷款。帮扶单位的干部愿意用自己的党员信用作抵押,首先体现了帮扶干部对穷人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为穷人找到了一条得到资金的便捷的发展之路。

  艾哈麦德·萨乎丁博士特别看重中国共产党在“双到”扶贫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他认为正是共产党的强力领导,扶贫才取得了这么骄人的成绩。

  “抓党建不能挂‘空挡’,”崔建军认为,只有把“双到”扶贫和党建有机结合,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高寒山区贫困群众的成功移民,从而真正实现“飞跃大山,走向幸福”的理想。

  ▲声音

  有村民不愿意移民做城里人

  留恋土地和计生政策

  据介绍,连南全县高寒山区贫困户有3278户,该县已经对移民劳动力群体按照年龄阶段进行统计归档,同时根据搬迁计划进行了调研。

  崔建军告诉记者,根据移民计划,政府会协助村民搭建“三权”换“两权”的流转平台,实现农村林地、宅基地、承包地“三地”资本化,帮村民对“三地”进行有偿流转,换取房产权和社会保障权。“没钱不要紧,只要家里有孩子读书的,有劳动能力的,就可以搬。”

  但祖祖辈辈靠山吃山的村民,最担心的还是没有自己的土地,真让他们进行土地流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连南县在移民搬迁工作中提出将移民人口转为城镇户口,使之成为产业工人、个体工商户的愿景。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不少村民为了享受少数民族和农村户口在计划生育上的特殊政策,并不情愿“成为城镇居民”。

  崔建军则认为,村民们一开始可能不愿意,但有5年的过渡期,最终他们会愿意的。不仅仅是人要搬下来,还包括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急不得,得有一个过程。

  “很多家长对孩子读书还是很重视的,孩子搬下来了,大人也要下来。”

  ▲记者手记

  “后双到”机制

  服务决定成败

  在连南调研采访“后双到”机制建设,记者认为,这个机制最本质的东西就是服务。实现真正长效扶贫,最为重要的其实就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只有告别过去那种官老爷式的管理型思维,转变为服务型思维,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要想改变群众的思维,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官员自己的思维。

  要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主政者们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不能只用自我思维代替群众思维。不要以为在扶贫中,我们已经为老百姓想得够多了,就忽略老百姓的想法。在过去的移民中,房子建得很漂亮,但群众还是想着“回流”,就很能说明问题。

  同时,我们必须得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性。就拿连南高寒山区移民搬迁来说,是否搬迁对群众的个体命运具有革命性意义,要下决心是很难的,所以政府更要考虑、尊重群众的真实意愿。

  其实,群众也知道之所以要扶贫,要移民搬迁,政府的出发点都是好的。只是细节决定成败,服务决定成败。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陈小瑾 发自清远连南

分享到: